今年一年总体还是有不少收获的,尤其是xmake,今年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这个项目上面,总共发了5个大版本,大小特性改动不下百处,新增1000多次commit,处理issues超过300个。
不过tbox也陆陆续续做了一些更新,还是有不少改进的地方。
关于今年整体的项目进展,这边也做个简单的总结吧,这里主要总结一些比较大的特性改进,一些零散的小模块改动就不一一列举了。
这也是是今年最大的收获了,毕竟陆陆续续耗时了将近一年时间,虽然还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,自建的包仓库也还不是很丰富,明年我会继续去完善它。
add_requires("libuv master", "ffmpeg", "zlib 1.20.*")
add_requires("tbox >1.6.1", {optional = true, debug = true})
target("test")
set_kind("binary")
add_files("src/*.c")
add_packages("libuv", "ffmpeg", "tbox", "zlib")
新版本xmake重新实现了一个vs工程的生成插件(非常感谢@OpportunityLiu的贡献),跟之前的生成vs的插件处理模式上有很大的不同,原先生成的vs工程是把所有源文件展开后,转交给vs来处理编译。
但是像rules和自定义脚本这种是没法支持的,因为xmake的rules里面用了很多的on_build此类自定义脚本,无法展开,所以像qt, wdk此类的项目就没法支持导出到vs里面进行编译了。
因此,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新版本的vs生成插件通过在vs下直接调用xmake命令,去执行编译操作,并且对intellsence和定义跳转,还有断点调试也做了支持。
具体使用方式跟老版本类似:
$ xmake project -k [vsxmake2010|vsxmake2013|vsxmake2015|..] -m "debug;release"
由于之前的docute文档站仅支持单页markdown,随着文档的不断增多,维护起来越来越臃肿,因此今年我整体切到了docsify来管理。
这个版本没啥太大新特性,主要对c++20 modules进行了实验性支持,目前支持clang/msvc编译器,除此之外改进了不少使用体验,并且提高了一些稳定性。
另外,这个版本新增了socket.io支持以及对应协程io的调度支持,为下个版本的远程编译,以及后续的分布式编译做准备。
c++ modules已经正式纳入了c++20草案,msvc和clang也已经基本实现了对modules-ts的支持,随着c++20的脚步离我们越来越近,xmake也开始对c++modules提前做好了支持。
目前xmake已经完全支持了msvc/clang的modules-ts构建实现,而对于gcc,由于它的cxx-modules分支还在开发中,还没有正式进入master,我看了下里面的changelog,相关flags还在不断变动,感觉还没稳定下来,因此这里暂时还没对其进行支持。
关于xmake对c++modules的相关进展见:https://github.com/xmake-io/xmake/pull/569
关于c++modules的相关介绍我就不多说了,这边主要还是介绍下xmake下如何去构建c++modules项目,我们先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:
target("hello")
set_kind("binary")
add_files("src/*.cpp", "src/*.mpp")
上面是一个支持构建c++modules文件的xmake.lua描述,其中hello.mpp
就是模块文件:
#include <cstdio>
export module hello;
using namespace std;
export namespace hello {
void say(const char* str) {
printf("%s\n", str);
}
}
而main.cpp是使用了hello模块的主程序:
import hello;
int main() {
hello::say("hello module!");
return 0;
}
接下来我们执行xmake来构建下这个程序吧:
ruki:hello ruki$ xmake
[ 0%]: ccache compiling.release src/hello.mpp
[ 50%]: ccache compiling.release src/main.cpp
[100%]: linking.release hello
build ok!
xmake是一个基于Lua的轻量级现代化c/c++的项目构建工具,主要特点是:语法简单易上手,提供更加可读的项目维护,实现跨平台行为一致的构建体验。
本文主要详细讲解下,如果在一个项目中维护和生成多个目标文件的生成,以及它们之间的依赖关系设置。
xmake的概念定义里,一个独立的项目工程可能会有多个子工程组织在一起,每个子工程对应只能生成一个唯一的目标文件,例如:可执行程序,静态库或者动态库等。
而这里所说的每个子工程就是xmake里面所说的target
,字面意思就是目标子工程
。
因此每个子工程,我们都可以通过新增一个target在xmake.lua里面维护,例如:
target("test1")
set_kind("binary")
add_files("src/test1/*.c")
target("test2")
set_kind("binary")
add_files("src/test2/*.c")
上面我们就定义了两个独立的子工程目标,编译时候会生成两个互不依赖的可执行文件。
暂时先不谈target间的依赖问题,如果我们有许多通用设置,每个target下都得设置一遍,那会非常冗余,也不好维护。
因此,我们可以把这些配置移到target域的外面,也就是根作用域中去设置,这样对当前xmake.lua以及所有子xmake.lua中的target都会生效,例如:
add_links("tbox")
add_linkdirs("lib")
add_includedirs("include")
target("test1")
set_kind("binary")
add_files("src/test1/*.c")
target("test2")
set_kind("binary")
add_files("src/test2/*.c")
比如这两target都需要链接tbox库,放置在外层根域设置,test1和test2都能加上对应links。
那如果某个target需要用到另外一个tatget生成的静态库,应该怎么配置呢?
一种方式就是通过add_linkdirs
和add_links
手动指定对应target最后生成的目录库所在目录,然后把链接加上。
xmake是一个基于Lua的轻量级现代化c/c++的项目构建工具,主要特点是:语法简单易上手,提供更加可读的项目维护,实现跨平台行为一致的构建体验。
除了win, linux, macOS平台,以及android, ios等移动端平台的内建构建支持,xmake也支持对各种其他工具链的交叉编译支持,本文我们将会详细介绍下如何使用xmake进行交叉编译。
通常,如果我们需要在当前pc环境编译生成其他设备上才能运行的目标文件时候,就需要通过对应的交叉编译工具链来编译生成它们,比如在win/macos上编译linux的程序,或者在linux上编译其他嵌入式设备的目标文件等。
通常的交叉编译工具链都是基于gcc/clang的,大都具有类似如下的结构:
/home/toolchains_sdkdir
- bin
- arm-linux-armeabi-gcc
- arm-linux-armeabi-ld
- ...
- lib
- libxxx.a
- include
- xxx.h
每个工具链都有对应的include/lib目录,用于放置一些系统库和头文件,例如libc, stdc++等,而bin目录下放置的就是编译工具链一系列工具。例如:
arm-linux-armeabi-ar
arm-linux-armeabi-as
arm-linux-armeabi-c++
arm-linux-armeabi-cpp
arm-linux-armeabi-g++
arm-linux-armeabi-gcc
arm-linux-armeabi-ld
arm-linux-armeabi-nm
arm-linux-armeabi-strip
其中arm-linux-armeabi-
前缀就是cross,通过用来标示目标平台和架构,主要用于跟主机自身的gcc/clang进行区分。
里面的gcc/g++就是c/c++的编译器,通常也可以作为链接器使用,链接的时候内部会去调用ld来链接,并且自动追加一些c++库。 cpp是预处理器,as是汇编器,ar用于生成静态库,strip用于裁剪掉一些符号信息,使得目标程序会更加的小。nm用于查看导出符号列表。
如果我们的交叉编译工具链是上文的结构,xmake会自动检测识别这个sdk的结构,提取里面的cross,以及include/lib路径位置,用户通常不需要做额外的参数设置,只需要配置好sdk根目录就可以编译了,例如:
$ xmake f -p cross --sdk=/home/toolchains_sdkdir
$ xmake
其中,-p cross
用于指定当前的平台是交叉编译平台,--sdk=
用于指定交叉工具链的根目录。
注:我们也可以指定-p linux
平台来配置交叉编译,效果是一样的,唯一的区别是额外标识了linux平台名,方便xmake.lua里面通过is_plat("linux")
来判断平台。
这个时候,xmake会去自动探测gcc等编译器的前缀名cross:arm-linux-armeabi-
,并且编译的时候,也会自动加上链接库
和头文件
的搜索选项,例如:
-I/home/toolchains_sdkdir/include
-L/home/toolchains_sdkdir/lib
这些都是xmake自动处理的,不需要手动配置他们。
xmake是一个基于Lua的轻量级现代化c/c++的项目构建工具,主要特点是:语法简单易上手,提供更加可读的项目维护,实现跨平台行为一致的构建体验。
本文我们会详细介绍下如何在项目构建过程中切换debug/release等常用构建模式,以及自定义其他编译模式。
通常,如果我们是通过xmake create
命令创建的项目,会在xmake.lua里面自动添加一行编译规则的配置,如下:
add_rules("mode.release", "mode.debug")
target("hello")
set_kind("binary")
add_files("src/*.c")
通过add_rules
接口,我们默认添加了release和debug两个常用的内置规则,它们会在编译的时候附带上对应模式相关的一些编译flags,来开启优化用于发布或者调试编译。
如果仅仅执行了xmake
命令,没有额外的配置,那么默认就会是release编译,等价于:
$ xmake f -m release
$ xmake
[ 0%]: ccache compiling.release src/main.cpp
[100%]: linking.release test
build ok!
如果我们要切换到debug编译模式,只需要:
$ xmake f -m debug
$ xmake
[ 0%]: ccache compiling.debug src/main.cpp
[100%]: linking.debug test
build ok!
上面的-m/--mode=
参数就是用来设置编译模式,会跟mode.release
和mode.debug
这两个规则做关联。